中华虎凤蝶 Luehdorfia chinensis

种类

  • 中文学名:中华虎凤蝶
  • 拉丁学名:Luehdorfia chinensis
  • 命名者:Leech,1889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 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 纲:有翅亚纲
  • 目:鳞翅目
  • 亚 目:锤角亚目
  • 科:凤蝶科
  • 属:虎凤蝶属
  • 种:中华虎凤蝶

介绍

形态特征

中华虎凤蝶雄蝶体长15-17毫米,平均16.2毫米,翅展58-64毫米,平均60.8毫米;雌蝶体长17-20毫米,平均18.6毫米,翅展59-65毫米,平均62.2毫米。翅黄色,间有黑色横条纹(黑带),酷似虎斑,亦称横纹蝶。除翅外,整体黑色,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的鳞毛。在各腹节的后缘侧面,有一道细长的白色纹。

中华虎凤蝶的前翅基部及后翅内缘密生淡黄色鳞毛。前翅正面的基部,外缘及斜行于其间的3条横带呈黑色,另有2条短的黑带相间其间,终止于中室的后缘。前翅外缘呈曲线状,有一列外缘黄色斑,近翅尖的第一个黄色斑与后方7个黄色斑排列整齐,无错位。后翅外缘呈波浪形,黑色,中间有4个小的青蓝色斑点,具金属光泽,在臀角处也有1个同样颜色的臀眼斑。在青蓝色斑外侧还有4个黄色半月斑。亚外缘有5个发达的红色斑连成带状,自内缘开始,终止于M1脉。亚外缘的黑色斑细小。中室的黑带分离成二段。尾突较短,长度约为后翅的15%。臀角有1个缺刻。后翅缘毛除尾突处外均为黄色。

前、后翅背面斑纹与正面基本相似,但前翅外缘第1-5黄色斑颜色较深,呈橙色。其外侧有1条橙色带,终止于Cu1脉,内侧还有1条淡黄色带。后翅外缘的半月斑略大,呈橙色。在亚外缘红色斑之前,近前缘处有1块橙色斑。亚外缘红色斑与外缘青蓝色斑之间呈黄黑色混杂。

雌蝶与雄蝶相似,但是雌蝶的后翅前缘有一个眉毛形状黑色横条纹,而雄性的为圆形的斑点,可以以此辩雌雄。雌雄蝴蝶春夏季是不同的;夏季因为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所以个体较大,而春季无论从气候还是食物的营养都无法与夏季比较因而体形较小。

生活习性

中华虎凤蝶喜欢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飞翔能力不强,也没有其他凤蝶所有的那种沿着山坡飞越山顶的习性,因此只在特定的狭小地域内活动。它属于狭食性动物,经常寻访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也飞入田间吸食油菜花或蚕豆花蜜。日落前后就栖息于低洼沼泽地段的枯草丛中,体表的色彩和条纹形成的警戒色可以使其在错杂的枯草背景上难以被天敌所发现。

它们有群居的习性,孵出以后全部聚集在卵壳的附近,第二天便开始在杜蘅叶片背面的边沿,齐头并进地共同取食,到了夜晚就拥挤在叶下休息。在一龄脱皮之前,它们比较安静,不活跃,也从不离开叶片。在阴雨天常回到空卵壳附近,而一受到透过叶面的光照,便又到叶缘去取食,秩序井然,从不混乱。幼虫的第一胸节背面有一枚分叉的橙色臭角,受到惊扰时突然伸出,并发出臭气,如果触动它们,便迅速落地呈假死状态,大约经过二十秒钟以后,再慢慢地爬回原处。

寄主:幼虫取食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杜衡(Asarum forbesii)、华细辛(Asaru sidboldi)等植物。

生物学:一年发生1代,以蛹越夏、越冬,部位多在枝干或树皮上、枯枝败叶下及石块缝隙中。成虫于3、4月出现,飞舞在潮湿的林间。卵初见于3月中旬,盛见于3月下旬、4月初。4月初至5月中旬为幼虫活动期,5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每一雌蝶的平均怀卵量为122粒,平均产卵量为23.5粒。本种己人工饲养繁殖成功。

分布范围

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的特产动物,分化为2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华山亚种分布于陕西的华山、太白山等地。

资源来自于网络,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如果您喜欢请向原作者或服务商购买正版。
本站提供下载的资源全部保持原版格式无本站水印,所有资源严格筛选,有更高要求的网友请绕行。
蝴蝶迷» 中华虎凤蝶 Luehdorfia chi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