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虎凤蝶 Luehdorfia taibai

种类

  • 中文学名:太白虎凤蝶
  • 别 名:长尾虎凤蝶
  • 拉丁学名:Luehdorfia taibai,Luehdorfia longicaudata
  • 命名者:Lee ,1982、Chou , 1994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 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 纲:有翅亚纲
  • 目:鳞翅目
  • 亚 目:锤角亚目
  • 科:凤蝶科
  • 属:虎凤蝶属
  • 种:太白虎凤蝶

介绍

形态特征

太白虎凤蝶翅展45-53mm,极似中华虎凤蝶,不同处是前翅上如虎斑的粗黑条纹比中华虎凤蝶更宽, 留出的黄色部分很窄,在中室下尤其明显;特别是后翅的尾突不仅长,而且比虎凤蝶属的任何一种都长,达10mm,故也称长尾虎凤蝶。体黑色被黄白色毛。翅黄色。前翅上半部有7条黑色横带,其中基部第1、2、4条及外缘区的1条宽黑带直达后缘,且外缘宽带内嵌有1列黄色短条斑(外侧)和1条似显非显的黄色横线(内侧)。后翅外缘锯齿状,在齿凹处有黄色弯月形斑纹,在弯月形斑外侧有相应的镶嵌黑色和黄白色的边;翅的上半部有3条黑色带,其中基部1条宽而斜向内缘直达亚臀角;中后区有1列新月形红色斑,红斑外侧有不十分明显的蓝斑列;臀角有红、蓝、黑三色组成的圆斑。尾突长。翅反面与正面相似。

生活史是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有二对大而且布满鳞片的翅膀,体表及膜质翅上都被有鳞片和毛,身体为黑色,胸背及胸侧生有浓密的棕色毛列,贴身的后翅外缘生着灰色羽绒状毛丛。成虫具有可以收卷的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为虹吸式的喙,不用时作螺旋状卷曲。复眼发达。触角未端膨大,呈棒状。有凹进的肛角与尖细的燕尾。下翅尾端有一对尾突。幼虫有"臭角",受惊扰时会伸出。触角端部逐渐加粗。前足胫节内侧具有大形中刺,端部具有对称的爪1对。前后翅近似三角形;两翅中室均为闭式。前翅R脉5分支,R4与R5共柄;M1与R脉不共柄;具有基横脉(cu-a),A脉有2条(2A及3A)。后翅肩区具钩状肩横脉(h);外缘呈波纹状;内缘收缩,静止时侧面明显露出腹部,A脉只有1条(2A);多数种类M3脉延伸为尾突,有2条尾突。

生活习性

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活动,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飞翔能力不强,在分布地域内活动。它们经常寻访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日落前后就栖息于低洼沼泽地段的枯草丛中,体表的色彩和条纹形成的警戒色可以使其在错杂的枯草背景上难以被天敌所发现。幼虫的寄主为马兜铃科马蹄香属,为中国特有属马蹄香(Saruma henryi Oli)、小叶马蹄香(Asarum ichangense C.Y.Cheng et C.S.Yang)。

太白虎凤蝶幼虫喜食的马蹄香植物,在陕西秦岭太白山保护区海拔1000 - 1600 m山沟溪旁的林下阴湿处呈小片状分布。实验表明:处于饥饿状态的幼虫也可取食细辛属(Asarum)和马兜铃属(Aristolochia)的植物,并顺利进入蛹期;但对成虫期是否有影响,待进一步研究。 该种一年一代,成虫每年4月间出现,仅见于秦岭山脉的部分峡谷中。经过交配的雌蝶腹端向后延生着的衍生物成长形刀状,幼虫寄主为细辛。

(1)生活周期与生活年史: 一年发生1代,卵期4月下旬 - 5月中旬,幼虫期5月上旬 - 7月下旬,成虫期4月下旬 -5月下旬,蛹期7月上旬 - 次年5月上旬;

(2)交尾与产卵习性:成虫在空中飞舞时交尾。雌蝶产卵于寄主植物叶背面,一般产卵20~30粒,卵单产,呈矩形或呈行排列。

(3)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头朝同一方向排列整齐;5 龄后分散为害。

(4)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枝干上、崖壁缝内、枯枝落叶下或树皮缝隙中化蛹越冬。 陕西省周至已进行半人工大量的饲养。

分布

中国秦岭山脉的部分地区。

资源来自于网络,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如果您喜欢请向原作者或服务商购买正版。
本站提供下载的资源全部保持原版格式无本站水印,所有资源严格筛选,有更高要求的网友请绕行。
蝴蝶迷» 太白虎凤蝶 Luehdorfia taib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