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顶粉蝶 Hebomoia glaucippe

种类

  • 中文学名:鹤顶粉蝶
  • 别 名:赤顶粉蝶、红襟粉蝶
  • 拉丁学名:Hebomoia glaucippe
  • 命名者:Linnaeus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 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 纲:有翅亚纲
  • 目:鳞翅目
  • 亚 目:双孔亚目
  • 科:粉蝶科
  • 亚 科:粉蝶亚科
  • 族:襟粉蝶族
  • 属:鹤顶粉蝶属
  • 种:鹤顶粉蝶

介绍

鹤顶粉蝶是中国的粉蝶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卵特别大,是中国的蝴蝶中最大的,其卵长达3mm。幼虫也是国产粉蝶中最大型的,体长可达76mm;成虫由春天的3月末至入冬的12月末都可见其疾飞的身影,是粉蝶中飞行最快的蝶种。多见于林区和丘陵地区,飞行速度快,较难捕捉成虫。如受到刺激,即流出绿色体液,易导致受伤或死亡。取食多种花蜜。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主要寄主于鱼木和槌果藤。

形态特征

炮弹形,宽为1.3至1.6毫米,高为2.6至3.2毫米,浅黄色至橙黄色,表面有隆起的纵脊线。

幼虫

1龄幼虫:黄色,细长,头部较大,尾部较小,胸部和腹部的每一节有横皱纹划分为许多环,环上密生浅黄色长刚毛。

2龄幼虫:黄绿色,圆柱形,尾部比头部稍小,环节上刚毛较1龄时短。

3龄幼虫:绿色,圆柱形,胸部开始变大,体表刚毛基本消失。

4龄幼虫:绿色,胸部2侧出现红色及蓝色的眼状突起,横皱纹环节明显,每一环节上隐约可见许多黑点,腹面两侧每个环节上有一白点,形成2条白色虚线。

5龄幼虫:深绿色,圆柱形,体长达7.6毫米,横皱纹环节及其上面黑点明显,两侧白色虚线清晰。

黄绿色至黄色,蛹体近梭形,头部和腹部末端尖细,中部膨大;将羽化时前翅近顶端各有1个鲜红色斑。

翅展为7.5至11.0厘米。雄蝶翅表白色,前翅前缘及外缘黑色,自前缘1/2处至外缘近后角处有黑色锯齿 状斜纹,围住顶部三角形赤橙色斑,斑被黑色脉纹分割;室内有1列黑色箭头纹;后翅外缘脉端有黑箭头纹。雌蝶的翅黄白色,散布有黑色鳞粉,后翅外缘 、亚缘各有1列明显的黑色箭头纹。前翅的黑色区已变为褐红色的晕和线,后翅位于肩线上有1条状似植物叶的主脉,翅内布满长短不一的褐色线和点,乍看酷似树叶。有春型(湿季)和夏型(干季)之分,春型个体小,翅稍尖。

生活习性

幼虫

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2至3小时后爬到正面叶缘啃吃叶片;低龄幼虫多在寄主植物叶背或茎上静伏,取食时爬至叶缘。受惊时它们会将胸部膨胀并左右摇摆,尤如小蛇的头一般,用以吓退天敌。老龄幼虫停食2天后爬到较隐蔽的叶片正面或枝条上,先吐丝成垫,尾端钩附其上,然后反复来回吐丝形成较粗的丝带,头钻入带下,胸部用力扭转将带拉至背中部,随之虫体收缩呈弓形进入预蛹期,约2至3天后蜕皮化蛹。

成虫

晴天于早上9点左右羽化,刚羽化时前、后翅合在一起,倒悬似枯叶,经1小时多后翅膀逐渐硬化,然后开始飞翔。体健壮,飞行迅速,较难捕捉。平时,常从高处用半开半闭的翅膀滑翔下去;休息时,则把前翅藏于后翅内,仅露出前翅一角,而露出的部位全是保护斑,不易被发现。喜访花,吸食花蜜,并常去小水塘边及湿地吸水,此时是最容易被采捕的时候。该蝶很容易受惊。产卵时如蜻蜓点水,产于寄主植物嫩叶表面,卵单产,有时一叶上会产有多粒卵。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香港、台湾

国外分布: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越南,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天敌危害

该蝶的卵及幼虫受天敌危害较为严重。卵期的天敌主要是寄生蜂。幼虫期的天敌主要是蚂蚁、猎蝽、病菌、病毒等。其中蚁害最危险,如果没有用水盆将养虫笼脚隔离地面,一夜之间成群的蚂蚁就能将幼虫全部咬死。蛹也会受一些寄生蜂危害。

资源来自于网络,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如果您喜欢请向原作者或服务商购买正版。
本站提供下载的资源全部保持原版格式无本站水印,所有资源严格筛选,有更高要求的网友请绕行。
蝴蝶迷» 鹤顶粉蝶 Hebomoia glaucip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