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斑粉蝶 Delias pasithoe

种类

  • 中文学名:报喜斑粉蝶
  • 别 名:斑马粉蝶、花点粉蝶、红肩粉蝶、檀香粉蝶、藤粉蝶、艳粉蝶
  • 拉丁学名:Delias pasithoe
  • 命名者:Linnaeus,1767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 门:六足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 纲:有翅亚纲
  • 目:鳞翅目
  • 亚 目:双孔亚目
  • 科:粉蝶科
  • 亚 科:粉蝶亚科
  • 族:粉蝶族
  • 属:斑粉蝶属
  • 种:报喜斑粉蝶

介绍

形态特征

成虫:雄蝶体长20—27mm,翅展48—76mm。头、胸部黑色,被灰色毛。复眼茶褐色。触焦黑褐色,腹部背面灰黑色,侧面腹节上有灰白色鳞片,腹面灰白色。翅黑色,前、后翅各有白色、近圆形或三角形小横脉斑1个。前翅中室端半部、两Cu脉间及Cu脉和A脉间有3个淡蓝灰色长斑,在Cu脉和A脉间的斑较长而且明显;近外缘有7—8个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戟形斑,排成弧形,尖端向内。后翅正面基部有灰白色长毛;3a室的末端和2a室及CU2室的中域各有1个亮黄色斑,形成1个内缘斑块;在中域经过中室端半部有1个前窄后宽的淡蓝灰色斑带,向前达到后翅前缘,后部并入黄色内缘斑块;近外缘有5个灰白色戟形斑,CU2室的有时为黄色。翅反面黑色。前翅有明显的灰白色中域斑带,向前止于sc脉,向后到臀角;后翅近基部有1条深红色弧形带,从前缘一直到后缘:内缘斑块同翅正面,另外在中室的端半部有1个大的黄斑,3个近卵形的黄色外缘斑分布在r1、r2和m1室上,3个黄色的长条斑分布在CU1、m3、m2室的端半部,在中室基半部的上方还有2—3个小黄斑,后翅反面的黄斑均为鲜黄色。雌蝶体长20—23mm,翅展60—82mm。翅正面黑褐色,前、后翅中域的斑带呈暗灰白色;近外缘的戟形斑大而黯淡;后翅内缘斑区为灰白色。其余特征同雄蝶。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粗壮,端部的3个分支不明显,两侧的仅为膨大状的突起;抱器瓣三角形,长度大于宽度,末端突起较钝;囊形突短圆;阳茎短于抱器瓣的长度,端部较粗,基部稍有弯曲,有粗指状突。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椭圆形:前、后表皮突细长;前阴片形状不规则,基部和中央加厚,呈皱褶状;囊导管较细,与交配囊接近等长;囊突较小,花生形,两侧的椭圆球上有齿状突起。

卵:圆筒形,顶端较尖, 直立。直径0.6—0.7mm,长约14mm。顶部有9—10个刺状突,每个刺状突之间有向顶部延伸的纵脊18—20条。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深黄色。

幼虫:成熟幼虫30—5mm。头和臀板黑褐色。足黑色。前胸背板及各体节棕红色。中胸及以后各节具黄色横带,半环于体背、侧面,其上有数根黄色长毛排成一横列。腹足5对,趾钩为三序中带,一侧有小趾钩数枚

蛹:体长22—28mm,纺锤形。初为橘红色,后变为棕红色至黑褐色。气门和腹端部黑色。第3—8腹节背面有黄色横带。头部有3个向前伸的瘤状突。前、中胸背部隆起,中部脊突隆起呈屋脊状。后胸有脊突。第3—8腹节背部脊突前端隆起成瘤状突。两侧中部各有1个小突起。第3、5腹节背两侧各有1个、第4腹节有1对瘤状突。腹末臀棘端部平截,其上有钩状刺百余枚。

栖息环境

主要生长于花丛等地带。

分布范围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

印度,不丹,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

生物学

成虫多在早晨或上午羽化,刚羽化的成虫攀于蛹壳上,待展翅后即可飞翔。成虫多在中午交尾,天气晴朗时活动频繁。成虫产卵块于叶面,每卵块有卵60余粒至百余粒,平均80余粒,按一定距离排列成行。每产1个卵块所需时间长达15min。雌虫抱卵量为140一220粒。初孵幼虫吃光卵壳后即取食叶表面,2龄后从叶缘取食,造成缺刻。随虫龄增大,食量大增,常吃完一枝条叶片后即转移到其他枝条上危害,可造成秃枝和光杆。幼虫群集性很强,从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幼龄期全部群集在一起取食,高龄幼虫常分散成小群。群集的幼虫互叠成团或头靠头同向排列在一起,当受惊时则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分散或成串地在檀香枝叶上或爬到树周围杂草上化蛹。

天敌

广大腿小蜂、寄蝇。

资源来自于网络,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如果您喜欢请向原作者或服务商购买正版。
本站提供下载的资源全部保持原版格式无本站水印,所有资源严格筛选,有更高要求的网友请绕行。
蝴蝶迷» 报喜斑粉蝶 Delias pasithoe